四月二十七日,二十六歲的文壇新星林小姐過世了。
從林小姐的故事裡我們可以談什麼? 談大家對精神疾病的偏見? 談自殺? 談誘姦? 談憂鬱症? 談升學壓力? 她的逝世在不同的媒體上引來了很多的爭相報導與討論。他們討論的多是她自殺的原因,揣測甚至相信誘姦是她走上絕路的主因,這也為一般民眾帶來了很多不同卻又強烈的情緒,像是難過、痛苦、疼惜、憤怒… 等等。大家想要知道他的死到底是誰的錯? 是誰要去為她的死負責? 大家忙著當網路柯南,開始肉搜她書中李老師的真實身份。可是大家有想過這是林小姐的遺願嗎? 誘姦又是她生前最大的傷痛嗎?
林小姐過世後一天,一位朋友請我從諮商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林小姐逝世的消息。之後我在網路上搜尋有關林小姐的資料,看了一些林小姐生前的訪談。她雖然一直強調她的小說是真人真事改編,但是她生前確實一直不想對故事中的女主角是不是她本人做回應,而且她還說: 「很抱歉但我真的不是房思琪… 我是不是房思琪跟這本書的價值沒有很大的關係…」。現在她不在了,他人的聲明還有媒體針對誘姦的揣測是尊重她的意願的表現嗎?
從林小姐生前的分享與訪談裡可以感到她對文學的熱愛與執著,而她也很開放地分享她長期患有精神疾病的苦痛、住院經過與她想要幫精神疾病去汙名化的期盼。他說這是她一生最在意的事,而 心理精神健康 也是我最在意的事,所以我想要從林小姐的故事去談精神疾病與自殺。
自殺是多重因素造成的
林小姐會自殺是誰的錯? 請大家記住,自殺與精神疾患一樣都是多重因素造成的。自殺是一個過程,大約長達三個月到六年不等。會導致自殺的因素有很多很多: 沉重的生活與壓力事件、嚴重的身體疾病、情感或精神疾患、基因、性格、背景、悲觀、絕望… 等等。(請看下圖) 自殺可能是這些問題的交叉反應引起。那林小姐呢? 因為她已經不在了所以我們也無法去詢問她。也許我們能夠從她生前所說過的話去看看一些可能的因素。我想要談談她長期受到精神疾患之苦的這個因素。
社會對精神疾病的不解
林小姐在高中時就因為精神疾病開始固定到精神科接受治療,她說她的精神病常常發作,所以不一定能去上學,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都很自卑。她曾說自己患有精神疾病就像「失去一條腿」的感覺,失去了「快樂的能力」,最後甚至失去了「生命的熱情」。常常進出精神科病房,從她的臉書裡也可以讀到她的精神疾患為她帶來的痛苦與折磨。
而在她美麗且優雅的外表下,一般人也無法感受到她所承受的苦痛。這與她的書似乎很像;她的書充滿了文學氣息與華麗的文字,而這些華美的文字卻是用來描述對很多人來說都超乎尋常經驗時所帶來的痛苦,但是與她生命中一般人看不到的痛苦不一樣的是,她期望大家在讀這本書時能好好去「同情共感」,能夠感受那本書裡所要表達的痛苦與折磨。
當人失去一條腿的時候,從肉眼就能看得到生理上的損傷。而人一旦有精神上的壓力或疾患,常常只有當事人才能體會到它所帶來的精神上的損傷。所以除非有類似的經歷,一般人是很難去體會精神科病患的苦痛與折磨。如果某人失去一條腿,我們能看出他的殘缺,可以問問他日常的不便,所以可以盡可能地去體諒與並幫他減低日常生活上的不方便。但如果某人患有憂鬱症或是想自殺,我們看不到他的痛苦,我能夠如何詢問,又如何去體諒他呢?
而我們自己又能說出身邊有誰正在面對精神疾患之苦嗎? 又有誰是在看心理師? 又有誰是在服用精神科的藥物? 沒有人會主動告訴別人自己正在面對精神疾患之苦,也盡可能不要讓人知道。為什麼呢? 如果告訴別人會怎樣呢? 難道我們不期望他人也能了解我們的殘缺,並持續與我們溝通,體諒我們,甚至在必要時幫助我們嗎? 其實「同情共感」正是每個人需要的,也是可以給予的。
如何幫助別人
要如何給予「同情共感」呢? 我們可以用李明濱醫師在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網站上的一部影片裡教大家的一個口訣: 「1問2應3轉介」來關懷我們身邊的人。這口訣真的很簡單,也很基本。所謂「1問」就是「主動關懷與積極傾聽」: 當身邊的人看起來悶悶不樂,或是已經表達自己心情沮喪的時候,我們應該花時間傾聽他們、關懷他們。「2應」就是 「適當回應與支持陪伴」: 當我們花時間去關懷與傾聽之後,我們也要適當的回應,讓他們知道我們聽到了,如果可以,也可以多花時間陪伴他們。「3轉介」就是「資源轉介持續關懷」: 當然有些時候身邊的人所面對的情緒問題,並不是我們可以幫忙解決的,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提醒並陪伴他們尋求專業的諮詢或協助,並繼續支持他們。
如何尋求協助
在台灣現在有很多身心診所,提供心理諮詢,醫院裡也有精神科,有的甚至也會提供心理諮詢門診。除此之外還有免費的協詢專線,像是: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24小時);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還有各縣市也有設立協尋專線。在這之中只有張老師有提供「網路輔導」,也就是線上聊天。
在荷蘭也有諮詢專線與線上聊天。成人諮詢專線是 0900-0767,網址是 www.sensoor.nl 。兒童諮詢專線是 0800-0432,網址是 www.kindertelefoon.nl 。今年一月開始,我除了忙自己的診療室的工作之外,為了自己的個人專業發展,我也開始在荷蘭的113自殺防衛專線實習。113自殺防衛專線是個基金會,從小孩到老年,任何有自殺的念頭的人,全天候 24小時都可以打 0900-0113,或是與 www.113.nl 聯絡。因為它所提供的免費與匿名性,讓很多人願意使用,而且小孩還有年輕人特別喜歡線上聊天的方式。在線上或電話訪談之後如果有進一步的需要,當事人還可以不需要家醫的轉介,報名短期的匿名且免費的線上、電話或電郵治療。
(113自殺防衛-英文版)
總結
因為媒體的報導,林小姐的逝世帶給社會大眾很大的打擊,大家想要知道她自殺的原因,大家想要找出她的自殺到底是誰的錯。自殺與精神科的疾病一樣是多重因素造成的,自殺也絕對不是面對問題的唯一方法。而且儘管旁人有多不捨,自殺是當事人的選擇。而我們能做的是好好照顧我們的心理健康。就像李明濱醫師說的「壓力,每個人都有,但是有壓力並不代表你有精神病,而是情緒困擾已經達到一個瓶頸,可能需要專業幫助」,所以請善用醫療資源,建立對精神健康的認識。也希望從上到下:父母到孩子、老師到學生、上司到下屬,不要濫用職權,被無知蒙蔽,應該要主動關懷、用心聆聽、適時轉介給專業人員,以協助處理生活壓力、或是情緒上甚至精神上的困擾。讓我們「同情共感」,讓每個人在被支持與被接受的環境下儘快找到/找回生命的平衡點。
心理精神健康 不是靠個人,而是靠整個社會。